《I’d Know You Anywhere》Laura Lippman_2011 Edgar Award


李普曼曾經在1998年以《魅惑之城》獲得愛倫坡獎Best Paperback Original獎項,2005年也曾以黛絲探案的《By a Spiders Thread》入圍年度小說獎項,但卻敗給T. Jefferson Parker的《加州女孩》。這次以非系列作《I’d Know You Anywhere》再度入圍,雖然仍輸給史蒂夫‧哈米爾敦的《天才鎖匠》,但仍顯示其作品水準一直維持在高檔。




外文小說就是這樣,有時會因為翻譯版權歸屬問題,同一個作家的作品,卻在不同時間由不同出版社在台中譯,讓讀者產生「作家風格轉變」或是「作品水準不穩定」等各種錯覺;但其實很多錯覺都是翻譯時間差異所造成,實情並沒有那麼複雜。比較常見的是,作家在小有名氣得到舞台以後,嘗試轉變風格,寫一些自己想寫的東西,或是自己擅長的類型;這種嘗試如果成功往往可以讓作家攀上另一次高峰,如果失敗,那就只好繼續其他嘗試。

蘿拉‧李普曼的中譯情形,或許值得談談。她以女私探(從記者轉職)黛絲的冷硬系列作出道成名,成為巴爾的摩代表作家;而這系列也是李普曼最早中譯來台的作品。但或許是文化隔閡,也可能是地理差異,這系列中譯出了四部,分別是《巴爾的摩藍調 (Baltimore Blues, 1997)》、《魅惑之城 (Charm City, 1997)》、《純真證人 (Butchers Hill, 1998)》、《要命的搖滾 (In Big Trouble, 1999)》,然後就收掉了——顯然不是很賺錢,所以沒有繼續出。

本以為蘿拉‧李普曼自此跟台灣讀者絕緣,但沒想到另家出版社又連發四部非系列作品,分別是《愛麗絲與蘿妮 (Every Secret Thing, 2003)》、《死黨 (To the Power of Three, 2005)》、《貝塞尼家的姊妹 (What the Dead Know, 2007)》、《無期徒刑 (Life Sentences, 2009)》(中譯出版時未按次序)。很多讀者都覺得這兩批書根本是不同類型的作品,我個人甚至覺得是李普曼找到了「寫出暢銷書」的方法。但事實上,黛絲探案系列作品仍穩定出版,只是沒有中譯。這讓我們不禁好奇:在李普曼的非系列小說賣得這麼好的同時,她原本的冷硬系列小說會受到什麼影響嗎?

李普曼的黛絲探案,至少前四部看起來,中規中矩,就是很典型的冷硬派小說,有人道關懷,有不屈不撓,有地區特色。但她的幾部非系列作品,風格可就差得十萬八千里。這幾本講的多半是「回顧」,在某種契機下,小說人物開始回憶自己的生命歷程,發現某些謎團,某個缺口。然後在不同角度的審視之下,發掘出過去某段不為人知的秘密。這是推理,但某些橋段實在很連續劇。

《I’d Know You Anywhere》也是挖掘深埋於心、黑暗過去的故事。Eliza Benedict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而她不讓孩子知道的是,她曾是綁架案件的受害人,更是個倖存者。而當年的綁匪Walter Bowman在行刑前夕突然來信,要Eliza救他一命,因為Eliza似乎忘記當年綁匪之所以饒她一命的重要原因…

據筆者打聽到的結果,這書未來即將中譯;這應該是個好消息吧。




---Written by 紗卡

相關連結

MLRClub

Some say he’s half man half fish, others say he’s more of a seventy/thirty split. Either way he’s a fishy bastard.

0 comments:

1.留言可使用HTML語法如 <b>, <i>, <a>,但須注意 "<"、">"這兩個符號需用其他符號代替,否則後段留言會消失喔。
2.無Google帳號者,可選用Name/URL輸入網路暱稱和部落格網址(網址可不填),或選用Anonymous匿名留言亦可。
3.勾選「通知我」可收到後續回覆的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