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推理小說評論獎(金鑰獎) - 金鑰獎評審側記5
解說獎總評
閱讀本次解說組的稿件,有點像是本來抱著準備走入一個前衛藝術展的心情,卻發現好多展示品不是似曾相識,就是同樣的概念被無限地複製,重複出現在不同的展覽室內。雖然仍有一些展品有著相當令人驚嘆的成熟度,也給予我一些嶄新的觀點,不過就整體而言,仍是太多似曾相識的風景。
我想就像其他評審也都提到的,不論是導讀或解說,都應該提供獨特的觀點。每個閱讀者都有一雙跟別人不同的眼睛,應能在小說中看出屬於自己的風景。我非常喜歡用「觀看鑽石」這個概念來說明讀者/評論家與小說之間的關係。小說就像一顆鑽石,鑽石之所以耀眼,是因為它有相當多的切面,從不同的切面觀看同一顆鑽石,其實會看到不同的光澤,而其中的差異,正取決於觀看者所在的位置、角度、光度,甚至在不同的空間、時間觀看,都會造成不同的效果。
對於推理迷來說,推理小說的迷人,絕對不下於鑽石。但每一本推理小說就像鑽石一樣,其實也存在著不同的觀看角度,因此每個讀者絕對可以從同一本小說中,看出不一樣的意義來。而對於我來說,這次評審解說賞的過程中,我就是在等待著那個不同的「眼光」,來震撼我、感動我、甚至啟發我。因此,我也是抱持著這樣的心情跟態度,嚴謹地來擔任這個工作。
但可惜的是,大多數的參賽者不是太偏重於重新整理故事情節,因而成了「書介」;就是偏向讀後感想,因此大書特書感動的來由,有著強烈的心緒表述。其實在解說中適度地重述故事或是表達感動,都是很自然且可被接受的,但如何拿捏其中輕重,透過具體的觀點及論述,傳遞給其他讀者,這便是最大的挑戰。站在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說這次大多數的參賽者,其實都已經具有一定的解說書寫能力,只是可能需要假以時日,讓解說需要的各種元素,能夠運用得宜,或是從書介或感想的層次,真正進化成成熟的解說。
最後,其實這次許多的參賽者,都透過推理史等相關知識的援引,希望增加解說的深度,給予作者歷史定位。不過在使用這些知識時,也發現有不少引用錯誤,這裡面包括了對派別有刻版的理解而給予錯誤價值判斷,或是因為接受了既有的某些在網路上或在本地推理知識認知中,長期以來就以訛傳訛的說法,因而有認知上的錯誤。關於這點,其實在近幾年蓬勃的推理出版過程中,許多歐美、日本推理發展的進程、派別、觀念都已經被校正或更新,應該儘可能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再來使用,才能真的如虎添翼,達到應有的效果。
得獎作短評
- 解說賞部分
〈半自白的自白〉
本文作者最成功之處,在於透過日本文化的深度論述,挖掘出角色背後所代表的日本人人際互動、集體心理、罪文化與恥文化等社會整體文化的「半自白」,兼具廣度與深度的視野,也能透過文本內容的引述及文學形式的分析,形成環環相扣的論述,凸顯個人獨特的觀點,相當精采。當然,在文字、書寫形式、觀點表述等多層面來說,本篇都是平衡得最好,也是整體性最高的一篇解說。
〈無盡之夏〉
相較於其他分析該書的解說,提供了較獨特的觀點,透過真實與表現、不可信的敘事者、綻放之花與凋零之等種種層次所鋪陳出來的「斷裂」,建構了頗具深度的論述。最後與《蒼蠅王》的互文並比,也讓「惡童」的文學形象,有了別開生面的論法。唯一可惜的地方是,是在前三分之一的論述中,本文作者擺脫不掉佳多山大地的導讀框架,否則將更有為。
〈《拿破崙狂》中的現實與非現實〉
為所有參賽作中,分析方法最明確的一篇,但也透露出太濃重的學術氣味。以「現實」與「非現實」的概念進行諸短篇的討論,有助於區別作品間的各自特色,給予其應有的相對定位。然而,卻有可能陷入兩方面的危險:一是最後可能只是分類而論證了原本阿刀田高就已被公認的特色,二是此一分析方式似乎適用於所有短篇集,而無法凸顯《拿破崙狂》的獨特性,而本文作者的觀點也因此被太過耀眼的分析方法給掩蓋,是最大的可惜之處。
- 導讀賞部分
〈It's Black! It's Blue!〉
從黑人文學脈絡談起頗有見地,也讓人感到驚喜,可以提供一個蠻特殊的視野,可惜的作為該書(系列)的導讀,書的內容部分談論得較少,因此與黑人文學的結合度也有限。
〈地獄邊緣的憂鬱——導讀華特‧莫斯里《藍衣魔鬼》〉
觀點清晰明確,大量援引各家論述,可見用功,但理論與文本結合不夠密切,無法發揮其有效性,部分用字太強烈,反而讓論述被轉移焦點。
〈遊民法官之法外正義〉
本文作者有其企圖心,試圖提供許多論點,但可惜論點都不夠深入,而援引的推理史脈絡,又反而讓本系列難以彰顯其獨特性,是我個人覺得頗為可惜之處。
0 comments:
1.留言可使用HTML語法如 <b>, <i>, <a>,但須注意 "<"、">"這兩個符號需用其他符號代替,否則後段留言會消失喔。
2.無Google帳號者,可選用Name/URL輸入網路暱稱和部落格網址(網址可不填),或選用Anonymous匿名留言亦可。
3.勾選「通知我」可收到後續回覆的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