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推理小說評論獎(金鑰獎) - 金鑰獎評審側記




一點前言

在公告推理文學研究會要辦推理小說評論類別的金鑰獎後,有個問題一直揣在我心中,而且一直期待有人會忽然哪天猛的劈頭問我這個問題:「為什麼要辦這個文學獎?」

喔,我知道我們有交待這個獎項的宗旨為何,畢竟那是我寫的,但我真正希望問我的那個人是對於「文學獎」這個形式有所懷疑的人,進而知道文學獎與其做為一種絕對的價值判斷,不如稱呼其為一種妥協的政治過程,那是一個關於權威、文學界線、時代感、評審權力消長的多方拉鋸戰,而在這多方拉鋸戰能出線的人,往往不是「極優秀」而只是「沒出錯」而已,如今足以堪稱大師的,多少人當年不也在文學獎鎩羽而歸?(需要我舉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綾十行人還是島田莊司來當例子嗎?)

不,請別誤會,我並不是在暗示說文學獎一無可取,而是每個文學獎在評審結構的考量下,永遠都會表達出某種不言可喻的價值判斷,特別是像以前的兩大報文學獎,儘管似乎每屆的評審都不大相同,但誠如張大春寫的某篇文章一樣,老手對於其中的評審組合需要符合怎樣的「政治正確」都心領神會──至於某些評審陣容跡近固定的文學獎,有志之士更應該了解他們的眼神究竟是看向哪個方向才對。

這樣說來,文學獎好像是個沒有意義的存在?這個設問顯然問得過於唐突,因為不用是功能論者就可以告訴你文學獎的存在意義起碼包含了促進社會金錢流通這個選項,但實際上我想到的卻是「超人」這部電影。據說當初開拍「超人」時,由於選角決定了克里斯多夫‧李維這個無甚名氣的小演員,於是製片決定要用許多大牌配角來拉抬聲勢,因此找來了馬龍白蘭度、金哈克曼等知名演員,最後票房看來似乎是成功的(所以「超人再起」故技重施?)。

在我看來,文學獎也有點類似於這樣,一群在時間上早一點進入文學場域的人,聯手圈選出一個看來頗有機會同樣在這個世界立足的新人,意義雖然不到世代交替那麼沉重,卻也是表示這群人聯手給了這個新人一張門票,讓他能夠找到門進入一個沒那麼難進入但也沒那麼好進入的世界。

而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台灣的推理閱讀風氣與過去相比有越來越提高的現象,人們發表評論或心得的管道也越來越多,但是相應的水準卻並未隨之提升,所謂的優秀評論不只建立在對於推理小說的全面認識,更關乎於閱讀視角的展現。如何針對不同的背景、社會、文化、時代給予一個作品正確的評價,成為當代台灣推理評論者面對不同地域時代的小說同步輸出的主要挑戰。換句話說,針對這些背景不同的小說,不可能只有一套標準的價值判斷,所謂「固定的好球帶」應該是不存在的,就像八○年代初期就出道的島田莊司,卻遲至1987年之後才真正得到了聲望與歷史地位。另一方面,評論者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觀點系統,則成為需得攀登的高牆,特別是這種觀點必須要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而不是像「華文作品就有八十分」這種權宜的口氣。

抱持著發掘新人,以及期待他能有著上述的兩種能耐的心情,我們正式為「推理小說評論獎」揭開了序幕。
收稿狀況

本次的金鑰獎,我們透過了一些管道(主要是網路)自二○○八年四月七日起開始宣傳,最早的收稿截止日期是訂在六月十日,但一方面由於來稿量不夠,又接到許多來稿者反應時間太過充促,在成員討論之後,覺得應該可以試著延長收稿期限,詳情九爺有寫過了,我就不再多提。

無論如何,最後時間延長一個月到七月十號截止收件,大概兩邊的稿件都多了起碼原來一半的數量。而在去除掉字數過長或過短、堅持不告知聯絡電話地址的投稿者、來稿檔案毀損打不開又無法聯絡得到作者的參賽稿件之後,整體參賽稿件數量如下:
  • 導讀組:六篇
  • 解說組:二十五篇

唔,面對這樣的結果,雖然我們有猜到,但實際上並沒有想到會有如此大的差距,不知道是因為日本與歐美的推理讀者有數量上的懸殊,還是因為大家都覺得解說比較好寫的緣故(但就評審的意見而言,似乎「覺得好寫」跟「好寫」是有一段距離的)。

接下來,就進入了評選過程。
初選投票

在此要先事先聲明的,這次的收稿過程,是由我全權負責投稿的mail,除了我整理過後的稿件外(整理版面、調整字級、還將有涉及洩漏身分的關鍵字隱去),其他成員一概無法看到投稿者的資料。但也因此,我除了第一輪投票可以針對具有爭議的文章進行決斷外,基本上是不涉入評審過程的。這當然是我們基於對文學獎的一點尊重,而作的決定。

本次金鑰獎大致上可分成初選與決審兩個過程。

初選是以投票的方式進行,除了我之外的每個成員都有投票的權力,考量給獎數與投稿數後,決定導讀組每人可投兩票、解說組有六票,而以票數過半者入進決審。──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評審相當認真的為每篇作品進行短評,紗卡甚至是以眉批的方式在稿件上作筆記,可謂認真至極。

最後入決審的作品如下(依投稿順序):
導讀組──
  • 〈It's Black,It's Blue!〉
  • 〈遊民法官之法外正義〉
  • 〈地獄邊緣的憂鬱〉

解說組──
  • 〈半自白的自白〉
  • 〈《拿破崙狂》中的現實與非現實〉
  • 〈暗流之上的暖流〉
  • 〈假面內外〉
  • 〈無盡之夏〉

決審過程

決定了決審名單後,緊接著就是展開決審會議,我們趁著張筱森在日本學期結束後回鄉看乙一(順便省親)的難得機會,在台中某咖啡館(如果用藍霄的話來說,就是在某S百貨樓下的星咖啡)進行討論。

其實為了討論方便,我們一開始有根據成員的專長與喜好進行了決審的分組,導讀組是紗卡、顏九笙、心戒,解說組是凌徹、張筱森、陳國偉,只是因為凌徹有事無法南下,於是解說獎的部分就由五個人一起討論(只是凌徹也有表達他對於某篇的印象相當好,這個後面會提到)。

在導讀組部分,幾乎一開始結果就出來了,三個評審幾乎同時表示對於〈It's Black,It's Blue!〉一篇的支持,只是對於這篇與文本的連結度不大,與其說是單書導讀不如說是黑人文學專論還更為適切一點感到擔心,深怕選此篇得首獎好像是在鼓勵後續的評論者盡可以不與單書連結,於是在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後,決定給予評審推薦獎,並酌予四千元獎金鼓勵。

之所以只給四千元,其實是有理由的,這種與預設的首獎獎金高達一半以上的落差,並不是在暗示該篇作品連首獎水準的一半都不到,而是因為我們相信能夠得到首獎的作品,應該具備有一定的條件,而在這樣的條件尚未滿足下,就無法給予首獎的資格,而六千元的差距,就是我們標示出這種條件的難以跨越。

而對於〈地獄邊緣的憂鬱〉,儘管文字漂亮、立論簡潔,但作者明顯太過強烈的學術腔調仍叫評審蹙眉,特別是有些專有名詞的出現非但無法讓讀者更為理解評論者的意圖,反而可能帶來更多的疑惑;而〈遊民法官之法外正義〉則是相當中規中矩的一篇文章,但也因為過於規矩而導致呆板,讓評審無法同意給予首獎。但這兩篇作品雖有令人不滿之處,但也頗具可觀,於是由紗卡提議、顏九笙命名,給予兩人「潛力獎」,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兩位作者定能寫出品質甚佳的推理評論文章。

在解說組部分,五位評審其實對於這次的參賽作品有不少流於感想心得感到相當的可惜,特別是在解說這種獨特的文類上,需要具備與仰賴評論者自己的眼光,而五篇入決審的篇章中,大致都可以稱得上有著自己的眼光,只是〈假面內外〉的學術氣息過重且作者對於推理小說的知識有著些許的錯誤認知,而〈暗流之上的暖流〉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卻未能真正緊扣小說討論,讓評審決定先將其刷下,專心討論餘下的三篇。

這次的討論出現相當大的共識,〈無盡之夏〉由人與世界的斷裂處著手,頗具新意,只是觀點不脫導讀者的論述架構,同樣讓人感到惋惜;〈《拿破崙狂》中的現實與非現實〉在討論小說創作技巧與作家技法上有著細膩的分析,但是由於切入點過於普遍性(幾乎可適用於各類小說),並且行文手法太類似導讀,以致以些微落差敗北。

而〈半自白的自白〉幾乎已經是一篇良好的解說範例(前面提到的凌徹力挺的就是此篇),其中用日本的「恥文化」做切入,強調《半自白》的社會性與日本性,可以說是相當精準的觀察與詮釋,而且文章結構完整,從引論、立論、闡述都有著良好的銜接與佈局,讓全體評審無條件通過給予其首獎的獎勵。(不過或許作者有興趣一聽的是,有評審認為要是第三段拉到第一段,然後第一二段濃縮成一段,或許在破題上會有更好的呈現,在此僅供參考)

之後

在評選結束之後,我比對投稿者資料才發現,導讀組推薦獎與解說組首獎的得主竟然是同一個人,不消說讓我相當吃驚,但在詫異之餘,仍有著滿足的心情,或許在這樣的雙重保證下,可以確保這個得主是個足以期待其未來性的評論者,這也才真正是我們辦理此評論獎的用意所在。

於此同時,我們也可以預告,推理文學研究會的推理小說評論獎在明年大致同一時候也仍然會舉辦,或許形式、徵稿內容會有所變化,但我們仍衷心的期待明年能夠有更多人投入推理小說評論的行列,為台灣的推理小說發展盡一份心力。

MLRClub

Some say he’s half man half fish, others say he’s more of a seventy/thirty split. Either way he’s a fishy bastard.

0 comments:

1.留言可使用HTML語法如 <b>, <i>, <a>,但須注意 "<"、">"這兩個符號需用其他符號代替,否則後段留言會消失喔。
2.無Google帳號者,可選用Name/URL輸入網路暱稱和部落格網址(網址可不填),或選用Anonymous匿名留言亦可。
3.勾選「通知我」可收到後續回覆的mail。